2024.08 第二期

收錄新聞期間:2024年6月至8月 波報FB首頁

波報匯集全臺水環境及水資源治理與民眾參與、公私協力有關的重要資訊。透過每兩個月一次的發刊,協助大家掌握全臺各地正在發生的水議題。
我們不是鉅細靡遺地蒐集新聞,我們的目的在提供視框,讓水議題領域的重要發展、創新治理的可能、地方的爭議以最低的成本被社會看見,進而被社會討論。

閱讀更多
6-8月事件簿

同一事件的媒體報導,我們只取一件,而將其他相關報導臚列在後。除了媒體報導之外,我們也蒐集組織FB、會議內容及運動事件。我們在北中南東均設置了顧問協助提供諮詢。但仍不足以掌握所有重要的訊息。我們歡迎在未來的電子報平台,您主動連繫我們,提供您認為重要的訊息。
波報包含以下資訊:其一是公私協力的亮點案例;其二是全臺各地近期正在發生的河川與水資源爭議事件;其三為創新機制與國際經驗;以及觀點文章和相關資訊流通;最後是111-112年水利松追蹤/工作圈進度報導。
亮點案例
爭議事件
創新機制/國際視野
觀點文章
資訊流通
111-112年水利松追蹤/工作圈進度報導
全促會111、112年在水利署公私協力計畫中的與署長有約現場上,以黑客松為基礎舉辦水利松,兩年一共蒐集到15項提案,而在今年度公私協計畫正式展開追蹤各項提案的工作。在四月與水利署召開的工作會議中,我們得知水利署有意在追蹤水利松提案的工作上成立「工作圈」,除了原提案人及相關利害關係人以外,水利署內也會協調主澤機關與單位加入,共同在提案內容上進行溝通討論,期許能夠轉化成可實際執行的政策,建構水利松提案的主要精神——公私協力。

細緻化「河川復育」及其困難與挑戰:濱溪帶工作圈

在「濱溪帶的修復、保全與管理行動方案」兩次工作圈會議中,與會者涵蓋了水利署及轄下機關、NPO組織、學術界及民間顧問公司等,致力於整合各方意見以制定有效的行動方案。在第一次工作圈會議中,重點探討了如何平衡區域生態保護與防洪安全,強調修復過程應避免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過度干擾,尤其是要考量鳥類繁殖期的需求。與會者建議將修復區段清楚界定,分階段產出討論成果,並採用生態給付機制來平衡河川保護與經濟利益。此外,會議還討論了未來的管理挑戰,如外來種的控制和植物枯死問題,強調跨部門合作與有效溝通的重要性。

在第二次工作圈會議中,與會者進一步討論了濱溪帶復育及修復的整體架構。會議決定以花蓮溪為主要案例框架,並綜整一河分署與三河分署的相關經驗。各單位分享了在大湖溪、筏子溪及荖溪等地的實際操作經驗,強調合作密植小喬木、利用公私協力平台減少大型機具擾動、保留大型植被以及改善棲地連接性等措施。與會專家對這些案例表示肯定,並建議將經驗系統化,以供其他分署參考,特別強調在規劃中應考慮水域生物需求,重視可變動河灘地的生態環境。此外,會議中還讚賞了九河分署採用的低碳自然解決方案,認為這符合長期保護的目標。會議最後再次強調未來需要持續的合作與經驗分享,以推進濱溪帶的保全和修復工作。
打造以流域環境情報地圖為本的公私協力機制:社區GIS工作圈

在「社區GIS與流域環境情報地圖」兩次工作圈會議中,旨在推動社區GIS與流域環境情報地圖的建置與應用,工作圈會議邀請來自學界、社大、NPO組織及水利署及轄下機關參與。與會者深入討論了如何利用GIS技術提升流域管理與保護,強調公私協力與民眾參與的重要性。與會者分享了在社區GIS應用中的經驗,提出將GIS技術融入社區力量,並通過民間力量收集與整合資料,應用於防災與環境管理的建議。

會議強調了技術門檻和支援不足的挑戰,提出需要加強基礎教育訓練,提供簡單易用的工具,以及技術支援的增強。此外,與會者探討了經費運用、圖資規範及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,並計劃發展教育訓練與工作坊,以促進地方社群對GIS技術的應用與參與。未來的工作重點包括建立更細緻的圖資平台、推動跨部門合作及擴大民眾參與,進而提升流域環境治理的效率。這次會議標誌著水利署與NPO組織在流域治理數位化上的新進展,為未來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。

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